我的療癒課,從師資班開始:瑜珈與藝術的內在旅程
受訪/Tiffany 整理/Vicky
我是藝術治療工作者,也從事這方面的教學。最初會接觸瑜珈,是因為2012年那一年,我因為擔任一個藝術相關學會的理事長,繁雜的會務工作,讓自己處於壓力很大的狀態,甚至產生失眠的困擾(從小我是很好睡的人)。當時,曾試著透過自己所學的藝術治療或書寫反思,去檢視自己「到底怎麼了」。後來找到了原因,我發現因為自己由於工作忙碌及空間限制,已經很久沒有進行很大幅度的創作,所以不像以前能在創作的過程中身體有大動作的伸展機會,漸漸的有很多東西開始累積在身體裡。那時候我開始覺得應該開始做些和身體有關的事情,於是開始尋找瑜珈教室,從那時候持續練習瑜珈,一週至少上課2次~3次,到現在已經有三年半的時間了。我是屬於不會要求自己一定要做到什麼目標的人,反而都是老師來說「you can do it, you need to try」。我一直沒有把瑜珈看成是一個「運動」,而是視為是去做一個「能夠和自己相處,和身體互動」的事情,這其實和我做藝術創作是很像的,都是可以「跟自己對話,看見自己、抒發自己」。
有一次去美國的研討會,我參加其中的一個工作坊,那是將「藝術治療」和「瑜珈」結合的課程,但是課程結束後我仍覺得似懂非懂,當時我只覺得如果能夠把這兩個自己都很喜歡的領域融會貫通,應該是很棒的事,這也是我後來報名瑜珈師資班的原因。唯有先提昇我自己在瑜珈的專業,未來才能夠統整「藝術治療」和「瑜珈」這兩個專業,進而實際運用去幫助別人。
平常單純來上瑜珈課當學生,只需要聽老師給的指令,專注地停留在體位法的練習。但是在師資課程的訓練時,老師講解每個體位法能運用到身體的哪個部位、哪個肌肉,對身體能有什麼樣的幫助、什麼人要避免什麼樣的體位法、怎麼練習才不會受傷、如何協助不同狀況的學生⋯⋯等等,還要記生理解剖學的知識,雖然以前唸美術也學過解剖學,運用在人體素描創作上,但瑜珈的生理解剖學又是不一樣的,所以我覺得當瑜珈老師真的不容易。除此之外,在指導他人的練習過程中,雖然我能夠知道他的動作錯了,但卻很難馬上知道要用什麼方式去調整,或是如何用做好的方式去支撐他。因為這不是光是靠書上的知識就可以做的到,是需要靠很多的時間和實務經驗去練習。我從兩位授課老師身上看到的,他們即使到現在已是印度瑜珈大師了,都還是持續在自我練習,這就是最好的態度。因為是正統的印度師資課程,所以課程中可以聽老師講許多印度神話和瑜珈哲學,也讓我有另一個新視野去觀看生活,蠻有趣的。師資班的呼吸法課程也有更深入的練習。瑜珈的呼吸法不需要多想什麼,只要靜下心練習,無論在情緒和壓力管理、對身體的緩解等,都有許多幫助,這部分是我很喜歡的,所以現在我也養成每天早上起床後固定半小時的自我練習。
整體而言,上師資班對我來說唯一最大的挑戰是「要早起」,因為自己不是晨型人,早上7:30就要來上一整天的課,剛開始的確有點痛苦。但即使像我這樣的人,都可以堅持到底完成課程了,所以大家只要有決心,就一定做的到。